AD/HD的理解和协调

不会说理由的孩子们(

我们通过“不会说理由”、“理由不定”等三次讲了小孩子们交流的特征。实际上问过小孩儿的老师说“确实也有说不出来的。”“即使说了理由也不知道、自己说不出来”无意识中就会这么想。

“就是”的时代

 小孩儿有开始说“就是、就是”的时期。“就是”以后,会持续像“就是想玩游戏嘛”一样有独自的感受和想法。到了这个时期,有时会说“讨厌”,有时也会疆住,所以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比较多。
大人知道小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力和想法。当开始用“就是”时,接着会问“为什么?”“为什么不行?”逐渐会摸索对方的想法以及理由。纠缠不休地会反反复复问“为什么?”用那种方式小孩想了解人以及事物吧。
但是没有“就是”这一过程,直接采取行动的就是ADHD的小朋友。大人围绕着“不可以的理由”来提醒他们。但是,小孩儿会重复被提醒的事。大人会感到无能为力,有时会没有理由的责备他们,或者很容易地放弃给他们说明以及提醒他们。不过要是敷衍“说理由”的环节,小孩会深深处于不能自己解决问题的状态。

“心情”与“想法”的不同

小朋友说“不喜欢~”。 在这个阶段“虽然不喜欢,但一直持续的情况很少”等经验可改变心情。“不是不喜欢,而是要渡过这个难关,把不喜欢变成喜欢才是重要的”可用这种方式来改变想法。如果小朋友接受了这个想法,就会努力,会改变自己。相反有的孩子说“不喜欢的事当然可以不做呀”我们常常从抱着不适应的、逃学的孩子中听到这些话。“自己不喜欢的不想学”“不喜欢老师,所以不去学校。”比如跟这样的小孩说:“虽说不喜欢,但也有不得不做的情况”也是没有用的。根本传不到小朋友心灵深处去。“不喜欢”和“不喜欢的可以不做”二者从发展阶段来说有很大区别。前者表心情,从三岁左右开始用。后者是小孩独有的想法,从五、六岁开始说起。处于表心情这一阶段的小孩儿,要是告诉大人的想法的话会改变。很可能是因为小孩正处于模仿怎么思考的时期。相反,如果小孩处于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判断事物的阶段时,也会把大人说的想成一种思维方式。相互成为一种想法,所以可以说是等价关系吧。不像大人,还不会以“对 /错”分明的社会价值来判断,所以对想法也没有上下之分。对于小孩来说,要不要接受大人的想法在于自己,大体上不会接受。

先问怎么想的

以“就是”来主动表现自己,以“为什么?”来确认对方的想法的小孩儿,持有什么想法不难猜测。比如说:有的小孩说“喜欢电子游戏,想玩一整天”,大人就可以说“会弄坏眼睛的”“对身体不好”“小孩有比这更重要的事要做”等在交谈中可矫正小孩的想法。但是,也有小朋友说“知道不好,不过想玩电子游戏,玩也可以啊”明知故犯的小孩也有。大人看起来,有不合情理的地方,但这是长期被大人说而萌生出来的“信念”。要想改变这种小孩的想法,光说是没有效果的。应在实际生活当中,让他们遵守大人的规则,跟别的小孩子商量之后再决定,锻炼锻炼怎样接受别人的意见。
别的先不说,不说“就是”的小孩才更有必要问理由。应设立一个确认的环节。
到前几回,我们一直介绍了怎样问理由。当然也可用“是/不是”来问。“A和B哪一个?”二选一的方式也有效。比起问什么,总觉得写在本子上让小孩选更能答得好的也有。
在理解能力上没什么问题的小孩儿,可从幼儿阶段就开始问他们为什么等理由。理解能力稍微差一点,也要从早期开始。

先问怎么想的

大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小孩,一味地说教是行不通的。强加于小孩的话,就失去了总结自己的想法,说给别人听的机会。这样会出现只局限于自己内面世界去想问题的弊端。
那个想法没有被社会化,会促使他们成为“一般不能接受的比较微妙的想法”。发育有障碍的小孩,从“心情”到“自己独自的想法”,还没察觉到呢,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的小朋友也有。
应该给他们制造一个听听他们的心情和想法的机会,这个才是“跟小孩儿面对面交流”。
父母,老师――学生之间要是有相互交流的话,即使小朋友有错的想法,我认为也能改正的。

 

小仓 尚子
汤汲 英史

返回到“AD/HD的理解和协调”的首页

返回到首位